AED自动除颤仪器厂家-公共场所必备各地政策陆续实施
今年深圳市计划在公共场所新增3000台AED,以下是4月底深圳市卫健委发布的政策原文:
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报告
发布日期:2022-04-29 浏览次数:1437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吴红艳(2022年4月28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全国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部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回顾总结2021年以来工作情况,部署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重点工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市领导倾心关注并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王伟中省长在担任深圳市委书记期间,亲自批阅卫生健康年度工作报告;覃伟中市长亲自研究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部署“四个体系”建设、开展医疗卫生重大项目调研;陈清副市长亲自协调推动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质子治疗中心建设、港大深圳医院对外合作等重点难点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2021年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党中央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入选2021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名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翻开新篇章。
(一)坚持动态清零、科学精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深圳打法”。
面对严峻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我们充分认识到“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是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的必然要求,始终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不断巩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积累了超大型口岸城市应对变异株疫情的深圳经验。去年5月,我市在国内首次与Alpha(阿尔法)、Delta(德尔塔)变异毒株正面交锋,用16天稳控住“5·21”疫情,用7天控制住“6·14”疫情蔓延。今年1月以来,面对传播速度极快、隐匿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的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因时因势调整疫情防控举措,先后打赢一系列硬仗、大仗,取得了本轮决战奥密克戎疫情的重大胜利,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为深圳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一是科学研判水平持续提升。坚决履行好疫情防控“参谋部”的角色定位,组建覆盖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生物学等多专业核心骨干的研判队伍,每日研判、每日报告,自去年“6·14”疫情以后,累计编报《新冠肺炎疫情风险评估报告》258期,为市委市政府、市指挥部提供专业决策参考。每日动态调整“五个风险圈层图”,指导属地与行业管理部门落实来(返)深人员分类管控措施,在防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疫情输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哨点监测体系巩固完善。除发热门诊、药店等常规哨点外,建立与完善覆盖人、物、环境(含污水)的全方位哨点监测体系,包括交通场站来(返)深人员、100多万暴露性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各类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进口冷链食品及入境快递、邮件等物品,医疗机构、隔离酒店、城中村等重点场所和区域的外环境。按每3万人建设1个便民核酸检测点的标准,打造“1530”核酸服务圈,推出“核酸点一键查”掌上服务,高峰时期全市便民核酸检测点近7000个、投入医护人员近3万人,93.6%的社会面病例均在便民核酸检测点成功“早发现”。用1周时间迅速建成6家口岸核酸检测实验室,对跨境司机实行核酸“快检+普检”,快检出结果时间压缩至90分钟以内,为实现深港货物全接驳之前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三是流调溯源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强化市区两级流调体系,全面建立三公(工)协同作战模式,实行“前端混编、后台合署”,开展“三同时”“六必查”,探索形成“快准狠扩足专精”7字流调法和“1+4+6+24”流调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分子流行病学在来源不明病例溯源方面的优势,基因测序时间压缩至16小时,助力病毒同源性、关联性以及代际关系等流调溯源大提速,快速锁定传播源头、理清传播链条、阻断传播途径。四是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快速提升。实行“采、送、检、出”“126”标准,建立质量控制“五道防线”,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今年以来,投入医务人员8万余人完成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市日最大检测能力(单管)达到182.22万管,基本具备1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能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成了区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罗湖区突出“快严足常准”,促进核酸筛查量质齐升。五是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能力扩容提质。建立“2+10+26+54”分级分类救治体系,储备定点收治床位3800张。畅通封控区、管控区居民看病就医渠道,分流血透、化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需求,新冠确诊孕妇顺利分娩,急危重症患者没有因为疫情管控耽误救治。构建“一套标准、两支队伍、三个责任、四项机制”院感防控体系,严把院感防控关键环节“八道关”,组织各类院感培训200余场,开展院感防控市级全覆盖检查150余次。及时高效严谨开展医疗机构涉疫应急处置170余家次,所有涉疫医疗机构均未发生疫情传播。六是隔离场所健康管理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54.5万集中隔离管理对象健康管理任务,高峰时期近3000名医护人员驻点集中隔离场所。组建75人感控督导专家队伍,建立“绿区专职+红区兼职”感控督导员制度,确保感控检查不留死角、培训考核不漏一人。七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持续提高。去年4月份疫苗接种工作开展初期,我们克服疫苗供应紧张、组织体系不健全等困难,迅速构建以75个大型临时接种点为主、427个常规接种点为辅的接种服务体系,全市最大日接种能力迅速提升到60万剂次。压实属地和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成为广东省首个第一剂、第二剂接种量双双超千万地市。截至目前,全市1853.02万人完成全程免疫接种,1279.64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坪山区率先完成4月底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接种任务。
(二)坚持“顶天立地”、优质高效,开创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新局面。
一是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持续优化。《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首次列为市级重点规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以规划为引领,全面优化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以区属综合医院为主体设置基层医疗集团,以市属医院为主体设置市级医疗中心。二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统筹推进85个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重点投资项目建设,中大七院二期、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086张,总床位数达到6.4万张。三是基层医疗集团规范发展。研究起草推进基层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及建设规范,“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选国家发改委推荐深圳创新举措经验。四是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启动实施。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布局建设社区医院,推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标准提升至1400平方米。去年新增社康机构91家,总数达833家。新增全科医生2112人,总数达7518人。2021年共完成总诊疗量1.14亿人次,入院183.89万人,其中基层医疗集团完成总诊疗量的74.5%,社康机构完成33.1%。
(三)坚持“三医联动”“双区驱动”,领航深化医改踏上新征程。
一是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地实施。《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通过国际医疗品质协会(ISQua)认证,成功将国内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推向国际。港大深圳医院获批使用临床急需的13种进口药品和4种进口器械。“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入选第二批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二是“三医联动”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成立政府卫生健康投入政策改革工作专班。新增6种疾病社区首诊打“五折”、签家医打“两折”医保用药优惠政策,71项中医类治疗项目及中药实行一档参保人社康打“七折”,82.4%高血压、73.6%糖尿病诊疗在社康机构完成。三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港大深圳医院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医院。深圳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成效获中央深改办肯定推广。8家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同类医院百强,2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迈入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建设新阶段。
一是高水平医院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省高水平医院2家,总数达到7家。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到25家。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16个。市三医院进入复旦排行榜全国百强。二是医教研发展平台持续拓展。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注册成立、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三是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遴选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349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四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制定《深圳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出台《深圳市中医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宝安区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五)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开启健康深圳建设新篇章。
一是健康深圳行动持续发力。启动实施新一轮20个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开展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发布首份《居民健康白皮书》,新增健康场所近200家,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省级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5.98%,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连续七年全市第一,盐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二是基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出台《深圳市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书(范本)》,出台居民健康水平测评指南。龙华区率先在全市设立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带动全市810个居民委员会全面完成设置任务。龙岗区率先实现街道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大鹏新区医疗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三是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420.1万剂次。完成26.6万例乳腺癌、32.7万例宫颈癌免费筛查,完成15.3万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完成11.1万小学生窝沟封闭、186.4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102.1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完成15.03万例产后访视、14.6万例新生儿访视,为38.4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分别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2.9万人、23.7万人、3.2万人。光明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全市第一,南山区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双百”目标。四是“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持续健全。成功创建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首批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个。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0家,试点建设托幼一体化普惠性幼儿园42所。
(六)坚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结出新成果。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全系统党员干部深刻感悟百年党史、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全力做好“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的内生动力,1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党领导卫生健康重大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首次行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顺利召开,4家单位成功创建省级医院党建“四有”工程建设示范点。二是卫生健康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配合修订特区医疗条例、特区中医药条例,发布智慧健康社区等7项卫生健康地方标准。“智慧卫监”新型“互联网+监管”模式获国务院、广东省医改办推广。2021年,全市共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4329宗,罚没款金额3251.5万元。三是智慧健康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建设,“辅助流调和快速处置平台”上线测试,“社康通”注册用户突破1200万。四是卫生健康传播活力走在全国前列。10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全网点击量突破1亿。“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脍炙人口,“电话发我”冲上热搜,“深小卫”年度总点击量超7.8亿。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英明领导、果断决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协作、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上下齐心、共同奋斗的结果。疫情发生两年多来,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在疫情中坚守初心,在防控中担当使命,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全身心、全天候投入高强度、超负荷的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守护着全体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两年多来的抗疫工作再次证明,我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是守护万千市民的健康卫士,我们每个人都是好样的!我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向全市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普遍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考察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后面都是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重大部署,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赋予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定位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明确深圳“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众扶的新要求。
在迎来诸多战略性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弱项,优质医疗资源不足、补短板与建高地并存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个别地方还存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
市委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建成一流的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市政府刚刚发布的《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确定到2025年,实现“更高的健康水平、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强的科教支撑”的规划目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千人床位数达到4.5张,三甲医院达到30家,社康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10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将肿瘤、心血管、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老年医学等重点学科群提升到国内一流水平,建成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和9家研究型医院,建成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坚持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奋力实现“双统筹”“双胜利”。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落实好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各区各单位要积极行动、对标对表,制订好“时间表”“施工图”“项目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努力把规划蓝图转化为发展成效。重点应把握好以下五大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将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至全球领先水准,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补齐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短板。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七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五大体系”,全面压实“四方责任”。优化疾病预防控制职能设置,构建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二是强化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医疗救治、急救转运等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九大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及公共卫生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三是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建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升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
(二)统筹推进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是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市属医院、区属医院、社区医院、社康中心为主体,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层级清晰、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一是推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努力强基层。推动将区属社康机构全部交由区属综合医院举办和管理,全面实施“两融合、一协同”发展模式。加强社康机构规划建设力度,提升社康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二是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努力建高地。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引育工程,提升肿瘤、心血管、脑血管防治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补齐脑科和康复医学中心短板,重点打造引领全市医疗水平提升的龙头医院。三是实施临床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努力攀高峰。统筹重点学科、“三名工程”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市级医疗中心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质量控制、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等方面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先布局肿瘤、心血管、感染、神经、呼吸、代谢、消化、儿科、精神、创伤救治、妇产生殖等重点学科群,推动实现“院有强项、科有特色、技有专长”。
(三)全面提升科技化、数字化、法治化水平,促进卫生健康事业转型升级。
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科技化是“动能”,数字化是“支撑”,法治化是“保障”。一是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革完善医学科技管理职能,建成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设立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加强研究型医院和临床研究协作创新网络建设,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和转化。健全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政府首购政策。二是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建立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审核、统一归集、统一系统”管理机制,打造“1+6”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卫生健康基础平台。实施数字健康应用工程,打造智慧医院示范样板,建设深圳电子处方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推广智慧健康“一键通”服务。三是加强法治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法规、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细胞和基因产业条例、医疗条例、中医药条例等制修订工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健康条例等法规配套文件,加快制定卫生健康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体系和生物安全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
(四)系统提升抓统筹、抓发展、抓改革能力,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提升行业统筹能力。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统筹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约束指标体系,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能和服务水平。优化医院基建、医疗设备和信息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提升改革协调能力。推广三明经验,完善医改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健全“三医联动”机制,建立加强重大改革工作专班,推进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重大改革,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三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高质量谋划好、实施好第二批综合改革授权事项。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优化医疗行业准入限制,强化深港在执业资格、服务标准、评审认证、行业监管等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建设。
(五)深入推动转作风、转职能、转方式,锻造高质量卫生健康管理队伍。
卫生健康行业队伍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业务本领、工作作风过硬的卫生健康管理队伍。一是深化工作作风转变。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和群众实际需求,注重在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搞“纸面落实”。聚焦全市卫生健康核心工作和大事、急事、难事,精研业务、苦练本领,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多下功夫,在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上多想办法,努力做行家里手,在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中体现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实践水平。二是深化工作职能转变。要坚持以法治和标准引领行业开放发展,深化卫生健康“放管服”改革,从“重审批”转向“重服务”,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水平,促进要素市场开放和资源集聚,营造最佳发展环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服务大局能力、协同作战能力,推动健康深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老年友好城市、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支持前海打造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发展。三是深化发展方式转变。要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加大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力度,将维护人民健康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响健康的各个领域。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202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头等大事,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流的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
一是继续巩固完善常态化防控体系。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因时因势提出优化防控策略建议。紧盯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环节,推动压实“四方责任”,持续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二是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增强战备意识,树固“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理念,落实“九大能力”建设任务,做好万全的能力储备和工作准备。三是始终守好院感防控关。院感防控责任重、风险高、要求严、难度大。各区、各医院要时刻紧绷院感防控这根弦,继续保持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培训到位、制度执行到位、风险排查到位、问题整改到位,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堵住疫情从医疗机构传播的路径。
(二)系统谋划“四个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按照国家、省疾控体系改革工作部署,推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公共卫生治理架构。加快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流市级疾控中心,加强区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补齐街道和社区疾控中心短板。改革完善疾控机构财政保障和人事薪酬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积极性。二是完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立足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统筹优化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学科规划、功能定位,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价格、绩效考核、人事薪酬等综合改革,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三是完善医护人员发展体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强化医疗与教育供需对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医护人员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着力补齐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医院管理团队、基层卫生队伍短板,激发人才动能,为支撑卫生健康事业和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建设卫生健康经费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分层分类明确经费保障重点,引导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投资医院建设转向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科学配置机制、高效使用机制和约束监管机制,加大卫生健康经费投入,优化卫生健康经费支出结构,提升卫生健康经费支出绩效,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新改扩建医院建设。今年要完成投资209亿,建成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新改扩建工程。推进第二精神病医院、盐田区新建市属中医院等项目立项,加快推进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大鹏医院、第二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6”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卫生健康基础平台建设,以业务应用为导向,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信息以人为中心、以疾病为基础分类汇聚和共建共享。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拓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场景。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医院、电子处方中心建设,全面推行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应用。三是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支持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基地等建设,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和研究平台在医学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医学科学院筹建工作,推动以医科院为中枢和桥梁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质子肿瘤治疗中心装备,提升肿瘤前沿尖端治疗能力。
(四)统筹各项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行业统筹管理。组织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制订配套专项文件,建立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机制。出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市区两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区域资源配置约束指标体系。健全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制订卫生健康数据管理办法,探索推行全市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二是完善“三医联动”改革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卫生健康投入政策改革工作专班作用,协同推进财政补助政策调整、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人事薪酬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三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出台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港大深圳医院开展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推进国家级、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医院建设。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四是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落实社康机构设置规划和设置标准,推动在养老机构和福利中心逐步设置社康机构,逐步将学校医务室转型升级为社康站,推动区属公立社康机构逐步移交区属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举办,区属专科医院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不再新办社康机构。五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中成药、制剂注册及检验标准互认。创新中医药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深圳大学医学部筹建国医学院,依托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建设深圳市岐黄学院,柔性引进8-10个高层次中医药医学团队,加强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内涵建设。
(五)全力办好年度民生实事。
一是全面落实市政府民生实事。今年由人大代表票选的10项民生实事项目,“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位列首位。项目包括: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新增床位1200张。新增社康机构35家以上、全科医生800人以上,200家社康机构开放夜诊至晚9点。提高公共场所全自动除颤仪(AED)配置密度,继续在重点场所增配3000台AED。请各牵头处室、各区和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任务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倒排项目工期,确保件件落地见效。二是做好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近视和脊柱侧弯筛查、肥胖干预、心理健康管理等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项目,继续实施“两降一消”工程。持续开展职业健康保护等专项行动,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跌倒预防干预、失能失智筛查干预和痴呆防治等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推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等20个具体行动。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加快建立健全老龄工作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市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
(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市委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纠“四风”树新风,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二是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各区、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认真梳理意识形态、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医院运营管理、平安医院建设、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信访维稳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建立工作台账,严格值班值守,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三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开展争创模范机关、争建五星支部、争做五星党员“三争”行动。强化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深入实施行业党建“四有”工程。四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难处,合理安排轮休,保障好必要的工作条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始终牢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恪守职业道德,落实“九项准则”。总结、培育、凝练高质量发展的医院文化,形成一批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示范项目。
同志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从严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加快建设一流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一、四个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护人员发展体系、卫生健康经费保障体系。
二、五个风险圈层图:圈层一为高风险地区来(返)深人员;圈层二为中风险地区来(返)深人员、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及参照管理县(市、区)来(返)深人员;圈层三为有社区暴发疫情的地市来(返)深人员;圈层四为有明显社区传播且对我市输入风险高的地市(或县、区、旗)来(返)深人员;圈层五为国内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时,所有来(返)深人员(不含圈层一至圈层四中区域),以及国内疫情零星散发时,有本土病例的地市来(返)深人员,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对不同圈层人员实行相应管控措施。
三、“1530”核酸服务圈:距离最近的核酸检测点步行不超过15分钟,待检人员平均采样排队时间最长不超过30分钟。
四、三公(工)协同:围绕流调判密和有效处置,发挥公安、公卫、工信部门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综合分析运用手机信令、视频监控、消费记录、“电子哨兵”、场所码、核酸、疫苗等信息,为精准高效流调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三同时:卫健、疾控、公安、政数等部门联合开展“同时赶赴现场、同时开展调查、同时开展疫情处置”。
六、六必查:每个病例必查活动轨迹、必查视频监控、必查消费记录、必查日常关系、必查管理数据、必查电子围栏,力争不遗漏任何一条信息,不遗漏任何一名重点人员,争分夺秒发现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及早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七、“快准狠扩足专精”7字流调法:“快”指的是与病毒赛跑,抢抓黄金24小时,最快速度开展现场流调;“准”指的是综合运用现场询问、公安技侦、视频监控回看、手机信号追踪、大数据分析等各种手段,精准判定密接、次密接;“狠”指的是要雷厉风行、把流调当作命案来办;“扩”指的是适当扩大风险排查范围,先把涉疫风险人员都“装进笼子里”;“足”指的是应判尽判、应断尽断、应管足管,确保不漏一个;“专”和“精”指的是要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精益求精,实现“一病例一专班”。
八、“1+4+6+24”流调工作要求:发现初筛阳性个案后,流调队1小时内到达现场(发现地、工作地、居住地、活动停留地等),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的初步流调,迅速划定重点人群范围,6小时内完成密接、次密接转运隔离和重点场所的管控措施,24小时内完成重点人群核酸筛查,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九、“126”标准:每1小时收集一次检测样本,样本采集后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送达实验室后6小时内完成检测,即从样本采集到完成检测不超过9小时,低于国家12小时要求。
十、五道防线:专人驻点质控、现场飞行检查、采样质量抽查、阴性标本核查、阳性标本溯源五道核酸检测质量控制防线。
十一、“2+10+26+54”分级分类救治体系:《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切实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第八版)》中,确定分级分类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包括2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10家集中隔离入境人员定点收治医院、26家国内中高风险人员定点收治医院、54家发热门诊(诊室)。
十二、一套标准、两支队伍、三个责任、四项机制:统一“一套标准”,制定《深圳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清单100条(第二版)》;建立“两支队伍”,组建市院感防控专家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督导专家队;压实“三个主体责任”,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与院领导班子成员、院领导班子与分管的职能部门和科室负责人之间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四项机制”,市区两级工作专班机制、分层级培训督导机制、通报问责考核机制、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
十三、八道关:物理隔离、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排查、病患管理、工作人员防护和日常管理、风险隐患整改、应急处置、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八道院感防控关口。
十四、两融合、一协同:基层医疗集团内医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
十五、七大机制:及时发现机制、快速处置机制、精准管控机制、有效救治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基层防控机制、信息公开机制。
十六、五大体系:领导指挥体系、法治体系、防控救治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
十七、“1+6”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卫生健康基础平台:“1”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6”指六大卫生健康基础平台,包括居民健康管理基础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公立医院运营管理平台、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平台、公共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医疗卫生行业多元化综合监管平台。
十八、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九大能力”:大规模核酸采样能力、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流调溯源队伍建设能力、大规模转运准备能力、集中隔离点储备能力、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专用隔离场所准备能力、方舱医院建设准备能力、抗原检测试剂储备能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能力。
标签: AED除颤仪